軍用精度可達0.1米,北斗技術超越GPS現代戰爭并不只是槍械、火炮、導彈等武器的比拼,其成敗在更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輔助性裝備的性能。比如說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甚至比同時期的我國還要好,但最終還是被美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潰。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伊拉克軍隊在信息化領域的能力基本為零,而美軍不僅擁有link-4和link-11戰術數據鏈,可以讓各個作戰平臺實現情報共享,進行體系化作戰,他們還將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帶入到了現代戰爭當中,讓單個士兵以及裝備都能實現精確定位,同時也能為導彈、轟炸機賦予精確打擊能力。
當時這場高科技戰爭可以說是深深地震撼了我軍,沒想到戰爭還可以這樣打。好在,我們當時并沒有氣餒,而是奮起直追,1994年,我國啟動了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踏出了建設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一步。 跟大家說明一點,GPS只是“全球定位系統”的英文縮寫,并不特指美國的衛星導航系統,我們的北斗也是一套GPS系統。只不過因為美國是全球第一個建成這套系統的國家,他們也沒有額外再起一個名字,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于把美國的衛星導航系統稱為GPS。 如果要說北斗系統的歷史,我們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美國GPS系統的第一顆衛星上天也沒多久,充分說明在高科技領域,我國一直在努力追趕世界潮流。1983年,“863計劃”的倡導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陳芳允院士,提出了“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就是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配合地面高度坐標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 6年后,我國使用通信衛星驗證了這套方案的可行性,為之后的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打下了技術基礎。相比較于美國GPS的四星定位方案,陳芳允院士的方案更加適合我國,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小的投入以及最短的建設周期,建成我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從2000年北斗一號,也就是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建成以來,我國的北斗工程已經走過了21個年頭,如今,北斗系統已經發展到了北斗三號,擁有48顆在軌衛星,成功升級為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而且作為后起之秀,我們的北斗系統在定位精度上已經完全不輸于美國GPS。根據公開資料,在全球公共服務上,北斗與GPS的定位精度相差不大,都是在2到3米左右,但是在軍用領域,我國的北斗可以達到0.1米,而GPS是0.3米。 這就意味著,我軍目前已經掌握了與美軍平分秋色的精確打擊能力。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以前我軍的導航定位工作,同樣需要用到美國的GPS,這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如果美國需要,他們完全可以人為關閉相應地區的GPS服務,干擾甚至阻止我軍行動。
但現在是不可能的了,我軍用上了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無論到哪,即便是走出國門,參與聯合國維和、護航行動,也能獲得準確的定位與導航服務,而且,我們的北斗系統軍用代碼,除了研發團隊自己,誰都破解不了。 這種情況下若想讓我軍失去衛星定位與導航能力,那就只能擊毀北斗衛星,但這就是明明白白向中國宣戰了,有誰敢這樣做?目前,北斗已經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一起,成為了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
不過,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目前還不具備全球服務能力,歐盟的伽利略設備性能也不穩定,因此目前事實上擁有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能力的國家,只有中美兩國。能在這種高端技術領域追平甚至部分超越美國,是很多國家想都不敢想的,但中國做到了。 我們做到了,靠的是先烈們夜以繼日,無私無畏地奉獻,以及我們身為大國的驕傲與不屈。別的國家,面對這么大的技術差距,可能早就放棄抵抗了,但中國沒有,因為我們“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我們只配站著活!只配成為世界強國!
文章分類:
行業資訊
|